0%

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往往在浑水中才能摸到鱼。

内容简介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其实没有政府?
为什么负债对你不好,以及为什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效率”根本缺乏就是效率?
为什么政府和社会政策保护强者,却伤害弱者?
为什么你应该在还没入职之前,就应该写好辞职信?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什么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强壮,谣言或暴乱在有人试图压制它们时会变本加厉一样,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

畅销书《黑天鹅》告诉我们,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和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在世界上几乎每一种事物的身上都会发生。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他找到并定义了“反脆弱”类事物: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

反脆弱类事物不只受益于混沌,也需要适时出现的压力与危机,如此才能维持生存与实现繁荣。作者还认为,不确定性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并且建议我们培养反脆弱性的特质。反脆弱性超越强韧性或坚固性:强韧性只能够抵抗震动和维持原状;反脆弱性则会让事物变得越来越好。此外,反脆弱性还可以避免预测误差,并且保护事物不受负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这本书大谈试错法、人生的大小决定、政治、自治市、战争、个人理财、经济体系和医疗系统……风格独树一帜。《反脆弱》性是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导航仪”,也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的终极自保指南。

作者简介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畅销书《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作者,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

目录

章节概要与阅读导图 XI
前 言 XV

第一卷 反脆弱性:介绍

第1章 达摩克利斯之剑和九头蛇怪 3
生活中的一半事物未被命名 3
请砍我的头 5
反脆弱性的原型 8
领域独立就是领域依赖 10

第2章 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12
如何在跑马比赛中取胜 14
论暴乱、爱和其他意料之外压力受益者的反脆弱性 18

第3章 猫与洗衣机 24
压力源即信息 26
针对儿童的犯罪 31

第4章 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35
反脆弱性的层级 35
错误,谢谢你 41
为何整体厌恶个体 44
杀不死我的,会杀死其他人 45

第二卷 现代化与对反脆弱性的否定

第5章 露天市场与办公楼 53
两种职业 53
自下而上的变动 57
远离极端斯坦 60
12 000年 63

第6章 告诉他们我爱随机性 69
饥饿的驴 71
一枚名叫“稳定性”的定时炸弹 74
在这里,我们把什么叫作现代化? 76

第7章 天真的干预 79
干预和 医源性损伤 79
大规模的神经过敏 92
国家无能的时候反而大有益 95
将催化剂与起因混为一谈 98

第8章 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101

第三卷 非预测性的世界观

第9章 胖子托尼与脆弱推手 109
懒惰的朋友 109
愚蠢的人和不愚蠢的人 112

第10章 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117

第11章 千万别嫁给摇滚明星 125
破损的包裹无法恢复原状 125
塞内加的杠铃 127

第四卷 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性的智慧

第12章 泰勒斯的甜葡萄 137
选择权与不对称性 138
泰勒斯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 143

第13章 教鸟儿如何飞行 150
苏联–哈佛鸟类学系 156
副现象 159

第14章 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时 164
压力在哪里? 165
绿色木材谬误 169
混为一谈 172

第15章 失败者撰写的历史 177
医疗领域的案例 189
反“火鸡”问题 194
江湖郎中、学者和爱出风头的人 197

第16章 混乱中的秩序 199
生态与游戏 199
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 201

第17章 胖子托尼与苏格拉底辩论 206
《欧蒂弗罗篇》 206
胖子托尼对话苏格拉底 208
定义性知识的优越性 210
愚蠢的人和非愚蠢的人的区别 215
第四卷小结 217

第五卷 非线性与非线性

第18章 一块大石头与一千颗小石子的区别 223
发现脆弱性的简单法则 224
更多就是不同之处 232
小的可能是丑陋的,但肯定不那么脆弱 234
预估与预测 238
强调“效率”的地方偏偏缺乏效率 241

第19章 炼金石与反炼金石 245
如何识别谁将破产 245
如何失去了祖母 249
现在来谈炼金石 251

第六卷 否定法

第20章 时间与脆弱性 263
从西蒙尼德斯到詹森 263
学习做减法 265
越活越年轻:林迪效应 270
一些心理偏差 273
建筑和不可逆转的新事物狂热症 277
把科学变成新闻 281
应该会消失的东西 284
先知与现在 285
恩培多克勒的狗 287

第21章 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288
如何在急诊室中辩论 290
医源性损伤的首要原则:经验主义 291
医源性损伤的第二原则:非线性反应 292
埋藏证据 295
大自然的不透明逻辑 299

第22章 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307
预期寿命和凸性 307
如何吃掉自己 317

第七卷 脆弱性与反脆弱性的伦理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性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323
汉谟拉比 327
空谈者的免费选择权 329
古人和斯蒂格利茨综合征 339
选择权、反脆弱性与社会公平 344
反脆弱性与大公司的伦理 347

第24章 给职业套上伦理光环 353
专业人士和集体 355
大数据与研究者的选择权 361
集体的专制 364

第25章 结语 366
后 记 369

《反脆弱》读书笔记PPT

纠结和疼痛才是参与感

一个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个塑料杯,它不会破碎而会在地上弹两下,所以塑料杯是强韧的;想象一下有种杯子,当摔到地下的时候,它非但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了两个杯子,这个时候它就是反脆弱的。

书中所言的反脆弱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冲击下获益的能力。

作者另外一本书《黑天鹅》在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声名鹊起,不是因为它准确的预言的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书中表达观点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由于人类情感天然喜欢安全感和确定性,因此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倾向于稳定,即使这个稳定只是大脑自我营造的假象。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从众心理,因为成为大多数是会带来安全感的,而成为少数带来的则是压力和风险。用一个传播甚广的故事举例:一个人走进一家陌生的早餐店点了一碗粥,第一个服务员问他:要不要鸡蛋?第二个服务员问他: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第一个服务员给顾客的信息是,在这家早餐店,有人要鸡蛋有人不要。而第二个服务员给他的信息是,在这家早餐店,有人要一个鸡蛋有人要两个鸡蛋,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要鸡蛋。因此顾客在面对第二个服务员的反应都是那就要一个鸡蛋吧,因为在这种暗示下,要鸡蛋会让顾客迅速融入大多数并给他带来用餐的舒适和安逸,而不要鸡蛋则很有可能让他暴露在成为笑柄和难堪的风险中。

从众心理是有其深刻合理性的,因为作为“众”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追求安全感。

另一个很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极端的风险规避。一位好友在毕业的时面临职业选择,最终在公务员和企业中选择了后者。对于放弃人们视为稳定的公务员工作,他这样解释:第一,公务员工作如果真的是传说中的低投入高回报,那很显然它不合理,因为这种分配方式不稳定。不稳定的事物注定承受压力,现在是体制扛着压力,但即使是体制,在压力面前也会变化,或者发生革命最后崩溃或者主动适应压力进行改革。而当剧变发生的时候,体制中的个体就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即使水下一秒钟变沸腾,青蛙也是跳不出来的。第二,从能得到的信息判断,公务员明面收入一般般,所谓灰色收入与职位和部门高度相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份,至于职业上升渠道你懂的。这份工作的明确优势只有退休金高出一截,暂且不说退休金双轨制同样不稳定,面临着第一点类似的问题和压力,就说从你现在到退休至少还有三十五年,如此长时间跨度里面可能发生的变数太多。三十五年前中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那时有人能想到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么?而你居然在思考三十五年以后的事情?即便你很幸运猜中了,我也认为这是一次注定会输的赌博。

从之后的发展演变看来,我不得不承认他当时的逻辑真是,精彩。

《反》不仅讲明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并且给出了应对之道,用书中的话说叫杠铃策略。或者用更通俗的话说,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杠铃策略是指在选择的时候分散自己的投入,一端是风险规避,一端是风险偏好。

比如说中学时代你明明知道课本上的东西对自己未来能起的作用很微小但决定你未来受教育的层次,那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保证自己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投入一些时间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比如画画音乐书籍等等。

这样你即规避了考不上好大学的风险,又投资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爱好。当然这些潜在高回报的兴趣爱好有很大可能最后一文不值,但所幸你的投入也不大,用小小的投入去维持自己对未来的可选择性,怎么看都值了!书中也有很好玩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聪明女生会选择嫁给工程师,却同时与歌手偷情。用工程师稳定的职业发展和出轨的低概率来规避自己人生中的风险,同时选择与高风险的歌手偷情来获取多重快感的高回报。如果觉得这个例子太不堪,也可以看看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永远在自己的投资中保持对高风险的小额追逐。

乔布斯的传世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本书思想的完美体现,饿了才会想吃饭,意识到自己笨了才会想学习。如果你的饥饿和羞愧会给你带来进步,那为什么不保持它们呢?不过这句话的前提假设听众是愿意承担风险的“反脆弱”。鉴于绝大多数人都是追求安全的“脆弱”,那最好的选择也许还是“呐,别想那么多了,我下碗面给你吃,吃完后好好复习公务员考试。”

【蜡翼·书评】酒神思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伊卡洛斯(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573668/

(注:该文已于3月3日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

介绍这本书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这位来自于黎巴嫩艾姆云的“漫游者”可谓是一个“天才”:在商业领域,他是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被业界誉为深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在学术领域,他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在投资界,曾在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地做过专业的市场交易员。在个人学习方面更是大丰收,拥有沃顿商学院硕士学位和巴黎第九大学博士学位;通晓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还对古代语言有深入的研究,包括大量希腊文、拉丁文、阿拉姆语、古希伯来语以及迦南语的经典文本等。

这样的一位智者,在他的文字中习惯于使用一种卡尔维诺寓言的方式去诠释他所说的东西,在《反脆弱》之前,作者只出过三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黑天鹅》(Black Swan)、以及《随机生存的智慧》(The Bed of Procrustes)。其稀少程度和影响力堪比国内电影人姜文——同样从业多年,作品只有四部(第五部今年上映),但部部精品

不过幸运的是,读者们不必像理解姜文的思想以至于要把他的四部电影都要看一遍,要了解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思想精髓 ,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他这本最新的著作——《反脆弱》上就可以了。一方面,《反脆弱》的功底要更深,作者认为本书是他走向下一步的一个“大跳跃”,是首次将他从事的工作与不确定性研究的整段历史以及对随机性的知识与哲学结合了起来;另一方面,《反脆弱》是这套“文集”的“主体”,作者的几本书并非针对各类主题所写的独立文章,而是从一个核心概念延伸出的互不重叠的章节,《反脆弱》正是这个核心观念的灵魂,即“如何在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生活,如何在不透明的情况下做决策”。《反脆弱》是一本行动指南,而其他三本书只是理论备注和附录参考而已。

知道了这些,接下来就可以用更认真的心态与更合理的方式去打开这本书。

人生没有起起落落,就会像玻璃杯那样,一磕就碎。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话,大抵如此吧。作者在之前自己的《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黑天鹅》的基础上对自己长期关注的现象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深化,不仅是多角度的调查,更有自身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而得到的真实体验。于是作者带给大家的不会是一个“完美”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类似于“没有目标但追求目标”这样看似矛盾的真知灼见,在他看来,微小的骚动和焦虑滋养了灵魂,让物种繁荣的不是和平,而是自由。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于是他更愿意用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去感知世界,展示出一个逻辑无法得到的结论:

人们往往做最好的打算,而希望侥幸逃脱最坏的结果。反感小的损失,但对非常严重的“黑天鹅”风险(他们往往会低估)却毫无反应,因为他们往往会为小的可能的损失投保,但却忽略了大的罕见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需要“未雨绸缪”,培养组织和个人的反脆弱性。

作者所提倡的反脆弱性,是积极主动加上保守偏执的组合。即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免受极端伤害,同时让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鹅”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而要让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需要做的是减少极端不利因素的侵害(情绪伤害),而不是改善中间因素。学过数学和物理的人或许可以从混沌系统和耗散结构的方式去理解反脆弱性:人和组织都不是机械体,机械体是脆弱而静态的,而有机体是动态的,它的正常状态离不开一定的波动性、随机性、信息的连续交换,以及压力。一旦剥夺这些,就会给它们带来伤害。而生物体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于是,有机体一定要确保自己的错误足够的小,以便能够生存下来。

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地方,是如何真正的学习:集中一阵子,然后缓一阵子。这看上去似乎是废话,但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是在书里告诉你有关这个提倡的各种实践。逻辑排除了细节,由于真相却只存在于细节中。有些是耳熟能详而各种理由没能去做的“废话”,如绝不能从事低强度、无休止、少睡眠、多乏味工作;有些则是一反常态的“谬论”,如善于挑衅别人,鼓励负面评论,作者认为这样能激发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和关注,并从反应中收益。再例如“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试图帮助我们(比如提供‘建议’)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换言之,个人和组织必须去做那些应该做和不想做的事情。作者推荐漫步者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去冒险,哲学家谈论真与假,但真正过日子的人谈论报酬、威胁和后果——也就是风险与回报。

更合适的有效发展,是先做非常安全的工作,随后从事投机性较强的工作。是高强度地工作一段非常短的时间,然后什么都不做,直到完全恢复,并期待从来一次。先是埋头行动,随后埋头思考……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节奏感”,如同音乐一样,抑扬顿挫,才能最后达到高潮。当然作者同时也指出,这样的刺激频率和程度非常重要:急性而适度,并给予较长恢复期的刺激会更有效。这将使得这些刺激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会更容易精神集中,而沉浸的好处是可以进入更高的精神层面,激活更具活力、更善于分析的大脑机器。

漫步者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是如何不被自己的错误所控制,这也就是很多人提倡的“知性的生活”,关乎如何进行情绪定位,以消除伤害的刺激,是驯化而非消除。需要淡化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在他自己心中的地位,使任何损失都不会给你带来难以愈合的伤痛,世界的波动性也不能给你带来负面影响。要将对情绪的关注转移到对产生情绪的核心根源的关注上,同时保持对情感的掌控力。这样能够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痛苦转化为信息、将错误转化为启示、将欲望转化为事业。

当然,接受风险并不是冒险,它不是随机的,它需要一定的理性:它需要以一定的智慧来识别有利的结果,以知道该放弃什么。而理性的价值就在于,同一个地方不必寻找两次。这样在找寻的过程中,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能提供额外的信息,每一个信息都比前一个信息更有价值,因为你越来越清楚,哪些方法是无用的,或者在哪些地方不可能找到钱包。在一个你确切地知道自己要找寻什么的环境中,每次尝试都会使你更接近于那个东西。不断从失败的尝试中能够逐渐摸索出正确的方向。

除了这些,作为反脆弱的践行者一定要坚信这些思想。预言是对信念的承诺,不是第一个产生想法的人,而是第一个相信这个想法的人,而且始终相信。只有真正相信的人,才能避免最终的自相矛盾,并且陷入事后预测的谬误。过去是流动性的,充斥着选择偏见和不断修正的记忆。多冒险的好处,是培养了漫步者的感知能力,这样就能逐渐地不太需要智力、知识、洞见、技巧,或者那些脑细胞中发生的复杂的事情。因为不必每次都正确,而只需要不做不明智的事情,以免伤害自己(比如忽略某些事情),随后就能在有利的结果发生后乐享收益了。当然,由于是风险而不是做游戏,所以这里的关键是对自己的评估并不需要预先执行,只要在结果发生后进行即可。此外,多冒险能更深刻的理解:预测是减法,不是加法,,通过不断地尝试,可以逐渐地真正理解:幸福,最好用否定的概念来阐释。

进而言之,我们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中隐藏着秘密,而每个人自身也有难以看到的天赋,作者同时坚信:在人性深处,我们都可以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寻求宗教的安慰,什么时候需要回到科学思维上来。但这些优势,只有实践可以发现它们,而意见和分析是完全无法全面捕捉它们的。实践出真知,现实世界中的决策只能建立在放手去做的基础上,而不是用言辞去预测。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赢得辩论,而聪明的人则寻求获利。要知道在大自然中,意见和预测根本无关紧要;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专家可以启发个人和组织怎么做,却不可以指手划脚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换一个角度看,赌徒应该把赌注投给积极进取地骑师探索者,而不是马匹。因为创新和成功是需要灵感的,需要具备“理性漫游者”般的能力,随时抓住突然出现的机遇,而不是墨守成规地行事。而在证券市场,投资者也不要询问任何人特别是专家的意见、预测或建议。只要问他们的投资组合中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就行。

精明源于需要,成功则来自困难。大部分创新是失败的,但这不妨碍人们去尝试。在创业之路上大部分人的失败都在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观光客,而不是一个理性漫游者。观光客无不抱有目的论错觉,假定愿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并将其锁入一个难以修订的计划,而理性漫游者却会持续、合理地根据他获得的信息修订他的目标。观光客还会误以为其他人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理性漫游者的理念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提供给他们。

这进一步也说明了作为个人,大家应该在社会中的定位: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冒险家,绝不要做中产阶级。一方面,社会政策往往保护弱势群体,同时让强者各尽其职,绝不会帮助中间阶层巩固其特权。另一方面,保护中产阶级是阻碍进化,违背自然法则,造成各种经济政治问题,最终还会给穷人、富人和社会带来最大伤害。持续了几千年的世界发展,无关于任何地域、民族和意识形态,在时间的筛选下,这些颠扑不破的东西,就是属于每一个个人和组织永远需要的东西,而只有拥有酒神思维的理性漫游者才会喜欢上他们,继而从中受益。

文章结尾,我们不妨回到现实,看待中国面临的全面深化改革,借助反脆弱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当前中国深化改革一方面是确定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底线,另一方面就是鼓励个人和组织创新,但这一次不光只是权力下放个人,还要建立完善机制防止任何人和组织把自己的风险与责任转嫁给个人,禁止这些冒险行为让其他人和组织或者国家来埋单。通过“酒神思维”、“理性漫游”式的政策措施增强国家的活力,创造更大的财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之前多少年来改革最大的亏,不是贫富差距,而是分配不公,国家要为失败兜底,但享受不到成功的果实,这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社会根本利益难以保障,破坏了这片土地的反脆弱性,让国家处于极大的脆弱性之中。没有权责统一的保证,权力回归到个人和组织就只能是短暂而危险的。商业杂志与西方媒体根本不会提及此事,毕竟他们更希望捞到更多而不是中国更富强,但这些,却是国家正在真实地在现实中在进行着的努力。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Notes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Jack(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484559/

  1. 每一次飞机的失事都降低了下一次事故发生的概率,每一家银行的崩溃都提高了下一家银行崩溃的概率。

  2. 要让经济具有反脆弱性,并经历所谓的变化。每个独立的企业都有必要是脆弱的。较高层级事物的反脆弱性有赖于较低级事物的脆弱性,或者较低级事物的牺牲。

  3. 实际上,整体更希望局部受伤害。冷酷无情便是进步的引擎,承认这一点也许令人沮丧。

  4. 技术工人,比如说出租车司机,妓女,水管工,裁缝和牙医,他们的收入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他们的职业对于黑天鹅事件,有着强韧的抵御能力;这与公司雇员不一样,他们一般不承受波动性,但是如果接到HR的通知被解雇,他们只会大感意外。

  5. 人们应该把拖延视作一种有益的工具,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并不是不理性,而是他身处的环境不合理。事实上,人类是非常不擅长过滤信息的,尤其是短期信息,而拖延是帮助我们筛选信息的较好方式。

  6. 在商业和经济决策中,对数据的依赖导致了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空前丰富,你在数据中陷的越深,错误数据的比例就越高,我们很少讨论数据的一个属性,即大量数据实际上是有害的,即使是中等数量的数据也是有害的。

  7. 如果你拥有有利的不对称性,或正凸性,从长远看,你会做的相当不错,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表现优于平均数。不确定性越强、可选择性的作用越大,你的表现就越好,这个属性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

生活在无法预测的世界

鸡汤与鸡精之间一定有区别,区别并不体现在作者的国籍、标题是否恶俗、词藻是否浮夸苍白,甚至内容本身是否已被用滥;

区别只体现在,宣扬某种理念的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按照他所提倡的观念去生活的吗?他是否能在任何境遇下坚持自己的观念,并对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买单?

他的财富更多来自身体力行地参与劳作,还是通过传播各种“事后总结”的道理并从中获利?……

这不是《反脆弱》一书一开始要告诉我们的,却是作者塔勒布在全书末尾反复向我们强调的:

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尊敬应当取决于他能够承受的风险,古人规定建造桥梁的工程师要带全家在桥下生活一段时间来对质量负责,战时冲锋在前的将军和勇士理应比官僚更受人民尊敬;而在文明进化的现代诞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工种,例如某些咨询顾问、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和专门做“分析预测”的评论人,他们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却很少需要自己真正承担风险。政策可以是模糊解释的、工具可以灵活运用的、甚至预测错误后,他们还可以再发表一篇关于“我原本就这么想”的声明,并藉此再更增人气。可以说,有一部分人通过牺牲他人获取真相的代价,成就了自己的利益,并从中获取了“反脆弱性”,而这种反脆弱性,原本应当属于社会及我们每一个人。

什么是反脆弱性?简单说来,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

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平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达摩克利斯(Damocles)之剑

达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欢奉承狄奥尼修斯。他奉承道:作为一个拥有权力和威信的伟人,狄奥尼修斯实在很幸运。狄奥尼修斯提议与他交换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尝试到首领的命运。在晚上举行的宴会里,达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为国王的感觉。当晚餐快结束的时候,他抬头才注意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的利剑。他立即失去了对美食和美女的兴趣,并请求僭主放过他,他再也不想得到这样的幸运。

达摩克利斯之剑通常被用于象征这则传说,代表拥有强大的力量非常不安全,很容易被夺走,或者简单来说,就是感到末日的降临。

《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至少说明几个道理:
1、一个人拥有多大的权力,那么他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2、当一个人获取多少荣誉和地位,他都要付出同样多的代价
3、我们不用羡慕别人拥有多少,而要想到别人为此付出了多少。
4、当我们想要得到多少,那我们就必须准备好更大的付出,来换取收获。
5、对随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做到谨慎
6、当想好要得到多少时,那就意味你已经失去了多少了。
7、在和平安宁之后存在着危险与不安。
8、当有人觊觎你的位置的时候,让他知难而退。
9、居安思危——这一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

此外,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有其他几个寓意,常出现在网络小说及动漫中:
1、象征着制约,象征着天谴。
2、象征着一切权与力的终极:神权。
3、象征着持有者的神位和权能。
在有些动漫中,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形态不光是剑,还有象征着死亡的镰刀,象征着光辉的法杖等等。


如同九头蛇的强大以受到外界刺激为因(被砍头),反脆弱性的前提是从适度风险中获益。作者认为,反脆弱性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了,挫折、困扰甚至苦难,事实上一直是推动生活演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当遇到适度压力时,人和组织会产生过度反应,例如身体机能产生变化、力量和智力迅速达到峰值(并提升峰值),或是调整自身结构以产出最大化适应能力。对人的骨骼施加一定压力增有助于骨密度的上升,用于挑战新鲜事物的人比因循守旧的人更能适应变化。反脆弱性与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成正相关,拥有反脆弱的个体更能把握拥抱正面“黑天鹅”的机会,此时,可选择性甚至可以替代智慧。

如果将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反脆弱性有更强的形式。基因库利用冲击来保证优胜劣汰;我们从他人的错误、危机和灾难中学习,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作者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整体并不喜欢个体,放在你家里的商品事实上源自于更多失败产品的牺牲,细胞内部的蛋白质也会相互竞争,整体更希望局部的“个体”受到伤害,从而推动集体利益的增长,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从这个角度上说,失败的创业者比谨小慎微的经理人为整体做出了更多贡献。

然而,“现代化”的一种结果是,人们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一切追求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而不再尝试通过挑战随机性获取反脆弱性。当变化来临时,这部分人将更加脆弱,金融危机对银行职员的影响幅度要远高于艺术家或出租车司机。在商业和经济决策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对数据的依赖导致了严重的副作用,噪声比例不断增高,垃圾信息变多,媒体对逸闻趣事的添油加醋无异于火上浇油。作者不建议政府做太多干预,更加提倡自由市场发挥作用,而对于个体,他在字里行间中不时透漏出一些有趣的建议:

健身:每次用一小段时间专注于提高过去的记录,以尝试超越记录一两次为限,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聊而耗时的重复尝试上。全力以赴做到极致,然后将剩余时间用在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传播消息:告诉别人一个秘密,并恳请对方“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
找工作:工作不依赖公司和组织架构而存在,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专业技能的、有足够自由选择权的“手艺人”(联想到了罗辑思维提到的“U盘化生存”)。

写作: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为自己找一个不需要动脑筋的工作,下班以后你就不会再想起,然后用业余时间写作。不要从事媒体或学术工作,这使人受制于系统。

政治、艺术或其他领域:不受大部分的认可(甚至有人及其反感),但却有一小撮极为忠诚和热心的簇拥,要好于百分之百的人都觉得你的使命可以接受或勉强值得称道。

教育:随机自由搜索(反脆弱性)——启发法(技术)——实践与学习(反脆弱性)——启发法(技术)——实践与学习……(而不是:实践——学术理论——学术理论——学术理论……)

从旅游的例子引出:不陷入“目的论谬误”,即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做理性的漫游者,在旅途的每一步,合理地根据获得的信息修改日程安排,练习嗅觉的引领。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

投资:切勿以商业计划为投资对象,而是以人为投资对象,寻找一个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换6种或7种,甚至更多种工作的人。

生活模式:避免无趣。
知识:人们了解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不值得去了解。对知识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即采用减法认识论。我对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

创新:对1000个理念说不。
预测未来:推过去保留一些尊重,对历史记录保持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保留一丝渴求,并掌握“启发法”的概念,这些不成文的经验法则对生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
读书:尽量不要读过去20年里出版的书,除了不是写过去50年历史的历史书。

我想,这些倡导或者建议,背后的核心只有一条,我们应尽可能从他人教训和自己的尝试中汲取有用的经验,而不是满足于舒适区,依赖别人的“指南”、宣传或舆论处事,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拥抱变化。

“这个世界不希望我们了解它,它的魅力就来自于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它”,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本身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吗?:)

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过度补偿机制往往隐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长途飞行后最好去健身房锻炼以消除疲劳,而不是坐下来休息。此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小伎俩,如果你急着要完成某事,不妨将其交给办公室里任务最繁忙的(或第二繁忙的)那个人去做。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会被浪费掉,因为空闲时间会让他们无所事事、懒惰、无心向学,而一旦他们忙起来,他们往往会在其他任务上也更为积极。过度反应在这里再次显现。

一个过度反应的系统一定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预期更坏的结果,对有关危险发生概率的信息做出反应。当然,从机会主义的角度说,这种额外的能力或力量本身也可能是很有用的。我们看到,冗余是机会主义,所以即使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这种额外的力量也能带来一定的益处。告诉你碰到的下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MBA)分析师或商学院教授,冗余不是防御性的;它更像是投资,而不仅仅是保险。再告诉他们一句,他们认为“低效率”的事物往往是非常有效的。

“健康”一词本身可能就相当不准确,甚至含糊不清,而“反脆弱性”超越了一般的健康状态,这帮助我们澄清了概念的混淆。什么是“健康”?是身体状况根据过去的特定环境进行调节,还是进一步针对预期的高压或更高强度的环境进行调节?许多人会选择第一种适应能力,而忽略反脆弱性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以数学方式写下自然选择的标准模型,他们会看到过度反应效应,而不仅仅是维持“健康”状态。

政治运动和叛乱具有高度的反脆弱性,愚蠢的行为就是试图用暴力压制它们,而不是想办法操控它们、以退为进,或找到更精明的策略

我想用一个现象结束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常看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试图帮助我们(比如提供“建议”)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衰老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舒适生活的误解,是一种文明病:一心想越活越长寿,可是不知为什么却越来越多病。在自然的环境下,人们会死,但是不会衰老,或者衰老的时间很短。比如,现代人的血压指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但是在狩猎采集者的身上都看不到这个现象,除了他们终老前的一小段时间。

我们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的层面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

如果你还活着,你的内心深处就会喜欢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混乱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某种项目。在与他们交谈之后的几个小时内,你都会感觉很不舒服;生活开始变得像寡淡无味的食物。我是一个寻求刺激的人,我有一个刺激探测器,这似乎与我的无聊探测器很匹配,就好像我们天生配备着一个过滤器,天生厌恶无聊。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原本可以避免的慢性应激损伤。

事物从波动、意外或伤害中获得的益处

由此可见,为了永生不死,有机体需要完美地预测未来—近乎完美也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有机体只有一次有限的生命,并在代际延续的时候进行修正,就不需要预测未来的情况,而只需要对事物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有个极为模糊的概念。

自然(以及类似自然的系统)喜欢有机体之间存在多样性,而不是一个不朽的有机体内部存在多样性

进化得益于两种随机性:突变的随机性和环境的随机性—这两种随机性均通过类似的方式,导致幸存的下一代的特征发生变化

为了改善系统,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

你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其实它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

被压抑了波动性的系统在爆炸后会发生什么。我们有一个恰当的例子:2003年当美国突然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和他的政权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遭到取缔。当时有超过10万人死亡,10年后,伊拉克仍是一个烂摊子

脆弱但不自知

概括地说,人为地压制波动性不仅会导致系统变得极其脆弱,同时,系统也不会呈现出明显的风险。我们说过,波动性就是信息。事实上,这些系统往往过于风平浪静,而其表面之下却暗流涌动。

现代化始于国家对暴力的垄断,而终结于国家对财政不负责任的垄断运营。

你越频繁地寻找数据,你会发现,你找到的噪声(而非被称为信号的宝贵数据)的比例就越高,噪声–信号比就越高

我们不是天生就明白上述道理的,所以我们会在情绪上对噪声反应过度。最好的办法是只看重大的数据或条件的变化,而忽略小的变化。

对一架坠机风险很高的飞机来说,“速度”多少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它有可能无法到达目的地,而脆弱性的经济增长也不能被称为经济增长

我用杠铃来形象地描述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

随机性的杠铃策略会通过减轻脆弱性、消除伤害导致的不利风险来增强反脆弱性,也就是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痛苦,同时确保获得潜在收益

反脆弱性等于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也等于偏好波动性。如果决策正确所得到的利益大于决策错误所受到的伤害,那么从长远来看,你就将从波动性中受益(反之亦然)

任何试错都可以被视为一种选择权,只要你能够识别有利的结果并利用它就可以了。

独裁者—就像一国政府—会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其他的替代方案我们不容易看见,或者被特殊利益集团隐藏起来了。例如,美联储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人们仍旧确信它的有效性。人们害怕替代方案。同样的,在医源性损伤极度泛滥的年代,医疗仍被视为不可或缺

所有被称为我的学生的人,都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志趣相投而已。

与选择权相同,失败了也不要停滞不前,必要时向其他方向摸索,跟随那种广阔的自由感和机会主义的引领,试错就是一种自由

集体社会不是靠有组织的教育来推进的,情况正好相反

对于脆弱的事物来说,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某一水平)

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即采用减法认识论
骗子是可以识别出来的,他们都会给你正向的意见,而且只有正向的建议,利用我们对所谓秘籍的轻信和热衷,听他们一说,我们顿时会觉得某件事再明白不过了,后来,在你忘了它们时,那样的感觉也随风而逝。

我们知道错误的事情远多于知道正确的事情,或者就脆弱/强韧的分类来说,负向知识(什么是错的,什么不起作用)在错误面前比正向知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起作用)更强韧

由于一个小小的例外便可以推翻一个论断,因此,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某个事物就是什么,但证伪总是比证实更容易找到依据。

在政治领域,一个好的体制就是有助于社会淘汰坏人的体制,它不必考虑做什么事或者由谁执政。因为一个坏人造成的伤害可能大于一群好人集体所做出的努力。

通过负向知识获取成功是古典智慧的一部分。对阿拉伯学者兼宗教领袖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来说,与一个无知的人保持距离相当于与一个聪明的人为伍

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自己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某人的简历很长,我会直接忽略他

当有人告诉我,一个人写了300篇学术论文,获得了22个荣誉博士学位,却没有任何一项值得称道的贡献或个人观念时,那么我会对这种人避之不及

反脆弱性的事物受益于波动和混乱,而脆弱的事物会因此受伤害

当被要求想象未来时,我们倾向于拿当下作为基准,然后加入新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其他我们认为合理的事物,尽管这只是在过去的发展格局上的一种生硬的添加和篡改,最终杜撰出一个未来

要了解未来,你并不需要技术自闭症们所用的术语,不必痴迷于“尖端技术”,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你只需要做以下工作:对过去保留一些尊重,对历史记录保留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保留一丝渴求,并掌握“启发法”的概念,这些不成文的经验法则对生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你将被迫重视能世代流传、能幸存下来的东西。

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个实体,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发生肌体的老化。比如轮子是不可能经历退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不会变成“老古董”的
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其实有一个阿拉伯谚语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不管在哪个领域,业余爱好者往往都是最优秀的,如果你能够接触到他们的话。与业余爱好者不同,职场专业人士奢谈知识就好像妓女奢谈爱情。

如果这个东西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你认为它合理或不合理,你都可以预期它还会存在更长的时间,比那些预言它会死亡的人存活的时间更长

宗教的作用之一就是驯服过于丰盛的生活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禁食会让你放下你饭来张口的权利意识

我很好奇,为什么人们认同锻炼的压力对身体有益,但却无法推此及彼地认识到,一定的食物匮乏也会有相同的效果

宗教的斋戒仪式比你从表面上看到的更有深度。实际上,这些斋戒仪式是将非线性带入我们的饮食中,从而与生物的特性相匹配

虽然基因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信息,但基因的载体却是脆弱的,而且需要维持这种脆弱性,以使基因变得更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改善信息

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证明自己正确,而聪明人则力图赚钱,或者:
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赢得辩论,而聪明人则寻求获利

我们都认为,常常自吹自擂的人多令人反感。那么公司呢?我们为什么不反感那些宣传自己有多么伟大的公司?

如果你不得不在流氓的承诺和公务员的承诺之间做出选择,那就选择前者吧。任何时候,机构都是没有荣誉感的,个人才会有荣誉感

只有荣誉感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应该更重视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的证人和意见

与那些看到真实事件的发展过程,以观察现实生活的一般顺序看历史的人相比,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历史的人一定会看到更多具有欺骗性的关系。他会被更多的副现象所欺骗,其中之一便是多余数据而非真实信号带来的直接结果

数据只能真正提供以否定法界定的知识—它可以有效地用于揭穿,而非确认某种观点

用“其他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其实意味着这个人—或组成“其他人”的整体—很无用而已

所有大的事物都憎恶波动性。所有快的事物也一样。大且快的事物是面目可憎的。现代的事物往往都不喜欢波动性。

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